结石外科
结石外科
胆结石有什么症状 胆结石形成的原因
2024-01-28 来源:上海嘉华医院
分享:
胆石症,又名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指发生在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性病变,伴随胆道感染。按照发病位置的不同,它可以被细分为胆囊炎和胆管炎两类,进一步可划分为胆囊结石与肝胆管结石。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频繁熬夜、缺乏运动、肥胖体质以及长期忽略早餐等因素,均可能增加罹患胆结石的风险。
胆结石的症状表现:
胆囊结石在初期往往没有显著症状,多数情况是在常规体检中偶然发现,偶有轻微不适感,易被误认为胃部问题而延误就医。
部分单一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且不易嵌顿,因此较少引发症状,这类结石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若胆囊内的小结石卡在胆囊颈部,会引发临床症状,特别是在食用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或者睡眠时体位改变,都可能导致症状加重。
当胆石阻塞胆囊颈部形成急性梗阻时,胆囊内部压力升高,胆汁无法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胆绞痛,即持续性的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并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在数小时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若胆囊结石嵌顿未能及时解除,胆囊将持续肿大,甚至可能并发感染,进而发展为急性胆囊炎。若治疗不及时,少数患者病情可能会恶化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严重者可能出现胆囊穿孔,其临床后果相当严重。
胆结石是一种在胆囊内部形成的固体凝聚物,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上,胆结石症状多样化,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以及可能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当结石移行至胆总管时,可诱发黄疸、胆管炎乃至胰腺炎等并发症,但也有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症状。
胆囊内结石的症状严重程度与结石的尺寸、位置及其是否引发梗阻或炎症有关。据统计,大约半数胆囊结石患者在其生命周期中并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这类结石被称为“隐性结石”。有时,患者仅会感到轻微的上腹部不适,如胀闷感、隐约疼痛或不畅快感,特别是在食用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会加剧,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肝炎或胃炎的表现。
对于较大的胆囊结石,尤其是代谢性胆囊结石,患者会经历剧烈且定位明确的疼痛,尤其是在右上腹部,疼痛可能突发并伴有夜间阵发性加剧的现象,甚至出现连续且强度递增的疼痛。
胆结石及由此引发的胆囊炎所导致的疼痛区域可能扩散至右肩部、右腋下及背部,极端情况下,病情恶化可能触发急性胰腺炎,此时伴随的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黄疸等症状。黄疸的发生是因为胆汁流通受阻所致,胆囊和胆管作为胆汁流动的重要通道,一旦发生胆囊炎、胆结石等病变,将可能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进而引发黄疸症状。此时,患者的皮肤会呈现黄色,尿液颜色深似茶色。
胆结石的成因解析
缺乏运动与静息生活方式
许多中年女性,尤其是居家时间较长、较少参与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的人群,其胆囊肌的收缩功能会逐渐减弱,导致胆汁排空过程延缓。这样一来,胆汁易于淤积并促使胆固醇结晶析出,从而为胆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由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较高,这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合成,使非结合型胆红素水平上升,并且雌激素还会影响胆囊的排空功能,造成胆汁滞留,进一步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当女性进入绝经期后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时,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肥胖体质
日常饮食偏好高脂肪、高糖分及高胆固醇的食物和零食,往往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正是诱发胆结石的重要因素。研究数据显示,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群,其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出5倍。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更是胆结石的高发群体,此时,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会使胆固醇更易在胆汁中聚集。
不规律早餐习惯
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忽视早餐的重要性,长期不食用早餐将导致胆汁浓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从而加大了胆结石形成的可能。坚持吃早餐则有助于部分胆汁排出,降低胆汁在夜间积累后的黏稠度,从而有效降低患胆结石的风险。
多次妊娠的影响
女性在怀孕期间,胆道系统的正常功能容易遭受干扰,导致胆囊平滑肌收缩力减弱,进而造成胆汁在胆囊内滞留。加之妊娠期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相对上升,增加了胆固醇沉淀的风险,从而显著提高了胆结石的形成几率,尤其对于多产妇女来说,其发病率更高。
餐后零食习惯
现今,在我国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场景:晚餐过后,家人围坐在沙发上,边享用零食边聊天看电视。这种餐后久坐并进食零食的习惯可能是我国胆结石发病率逐渐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人体处于蜷曲体态时,腹腔内部压力增大,限制了胃肠道的有效蠕动,这不仅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同时也妨碍了胆汁的正常排泄。饭后长时间静坐还会阻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过程,使得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的比例失衡,从而易于形成胆固醇沉积,最终产生胆结石。
肝硬化患者的状况
肝硬化病人的身体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这一现象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与此同时,肝硬化患者通常伴有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以及血清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并发因素,这些都可能共同促发胆结石的形成。
遗传因素的作用
遗传因素在确定个体患胆结石风险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显示,胆结石在胆固醇性胆石症患者的亲属中更为常见,揭示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胆结石治疗方案
安石疗法
这是一种保守性治疗方法,适用于尚未发生结石嵌顿、病情相对轻微或因心血管问题无法接受手术的胆结石患者。该疗法主要通过服用具有利胆、消炎、清热和利湿功效的药物,以缓解胆结石相关的症状。相较于手术治疗,安石疗法带给患者的痛苦较少,且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但其局限性在于结石仍留在体内,一旦发生嵌顿或并发严重感染时,可能带来风险。
排石疗法
此法结合了中医与西医理念,常见如总攻排石和平压排石等手段,特别适应于胆囊功能良好、胆道宽阔以及结石数量不多且体积较小(胆总管结石不大于1.5厘米,胆囊结石不大于0.5厘米)的患者。
碎石疗法
碎石疗法采用特殊设计的碎石机,利用特定频率的震波将结石破碎,尤其适用于不超过3个、直径约2.0厘米左右的中等大小结石。碎石疗法是当前治疗胆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结石排出成功率在所有方法中较高。
总结来说,胆结石并非不治之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只要治疗方法得当,通常情况下问题可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患者无需过度担忧。
胆结石多大必须手术
当患者被诊断为胆结石后,通常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宜的治疗方案制定。是否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个体状况。一般而言,结石大小若不超过0.2厘米,可以采取每3个月复查一次或通过药物调理的方式进行观察和治疗;但若结石直径超过0.2厘米,则必须考虑进行手术干预。
 
对于胆囊疾病的治疗,手术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性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小切口胆囊摘除术,以及微创且疗效显著的保胆取石术。在患者无严重基础疾病,胆囊未出现穿孔、溃疡及坏死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实施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该手术具有微创、切口微小、恢复快、取石彻底等优点,能够帮助患者保留胆囊及其功能。

胆结石不能吃什么
应限制高糖、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转而增加富含高蛋白的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食用量,特别是妊娠期妇女更应注意此类饮食调整,并确保饮食卫生,防止蛔虫等寄生虫感染。同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在减少脂肪摄取的同时,促进体内脂肪的分解。
 
对于伴有胆囊炎、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这些基础疾病,以防止诱发胆结石。此外,要按时规律进餐,避免胆汁在胆囊内长时间滞留。
 
建议每年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以便深入了解胆结石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胆结石术后吃什么,饮食上要清淡
胆结石手术后,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首要原则。建议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例如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胡萝卜以及各类新鲜水果等。避免食用油腻厚重、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的食物,具体包括大鱼大肉、肥腻肉类、动物内脏(如肝、肾)、鱼籽、蟹黄、蛋黄以及其他油炸和煎烤食品,同时限制含油量高的糕点和酒精饮品。
 
术后初期,可以适量摄取低脂或少油的鱼、肉和鸡蛋等优质蛋白质来源。在术后的首个月内,尤其要注意控制食量,每餐保持七至八分饱的状态最为适宜。经过大约三个月逐步调整和适应期,消化功能有望恢复到接近术前的70%-80%水平,因此无需过度担忧。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调节胆汁分泌,不具备直接消化功能,所以即使切除,通过合理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身体仍能逐渐适应这一改变。
 
此外,在作息方面,患者需确保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并特别关注保持大便通畅,这对于整体康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