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提升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胆囊结石的患病率逐年攀升。据统计数据显示,在40岁以上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为6%至10%,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了10%至20%。
无论目前身体是否存在不适症状,都建议前往胆石疾病专家门诊进行深度检查。常规体检虽然具有初步筛查作用,但其精确度有限。对于胆囊结石的具体情况,如结石数量、大小、胆囊壁厚度及其光滑程度,以及肝内外胆管是否扩张、有无结石形成、胆囊功能状态如何,乃至与胆道密切相关的胰腺是否存在病变等问题,仅依赖基础的体检B超检查是远远不够详尽的。
鉴于对胆石成因的深入研究,口服药物溶石疗法已有超过30年的应用历史,但这需要进一步了解胆囊内结石的化学特性。因此,进行全面的肝胆胰B超检查,并辅以口服胆囊造影,甚至可能需要进行胆囊CT扫描或核磁共振
(MRCP)等高级影像学检查,显得尤为必要。
胆囊结石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而有症状者轻重不一。因此,在治疗上需因人而异,只有全面掌握胆囊的功能状况、结石的大小、数量、化学成分以及整个胆道系统的健康状况,才能为每一位胆囊结石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胆囊结石治疗的个性化。
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两种途径: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主要涉及溶石治疗,旨在控制结石的增长、数量增多以及减缓症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从而缓解病痛。而手术疗法则通常为胆囊切除术。
是否选择手术治疗的关键依据,并非仅看结石的大小和数量,而是着重于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例如频繁发作的胆绞痛、急性胆囊炎,以及是否存在梗阻性黄疸或胆源性胰腺炎等情况。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仅有约10%的胆囊结石患者会出现明显症状,而在无症状或仅有轻微胃肠道消化不适的患者中,大约60%至70%的人在未来的20年内仍能与胆囊结石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无需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这意味着大部分患者在未来二十年内可以与胆囊结石和平共处,不会引发严重问题。
针对这类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溶石药物来抑制结石的发展、增多和增大,并减轻相关症状。特别是在那些即将远行或者居住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担心胆绞痛突发时就医困难的患者,可考虑采取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以确保安全。
口服溶石疗法是一种通过服用特定药物使胆囊内的结石逐渐溶解,并随胆汁排出体外的方法,因其温和且易于接受,深受患者欢迎。尤其对于无明显症状、胆石症状轻微以及因年龄或其他因素导致手术风险较高的老年患者,口服溶石治疗尤为适宜。然而,这一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胆囊结石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具体判断。
专业医师需要根据胆囊的功能状态、胆石的具体化学成分、大小以及数量来做出决策。胆石按照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胆固醇为主的胆固醇型结石,另一类则是以胆色素为主的胆色素型结石。当前的溶石疗法主要适用于胆固醇型结石,采用药物如熊去氧胆酸(UDCA)和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进行治疗。然而,对于胆色素型结石,目前尚无口服药物可以直接溶解,但可以通过使用胆酸类药物来控制结石的增长、增多以及相关症状的发生。
针对未进行手术取出的胆石,如何区分其属于胆固醇还是胆色素类型呢?通常情况下,通过实施口服胆囊造影检查,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能够加以鉴别。此外,CT平扫胆囊检查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胆石性质判断,但这同样需要专业医师的解读确认。
适合采取口服溶石疗法的胆石,其直径应不超过1.5厘米,更理想的是0.5厘米以下的小结石。一般来说,小于0.5厘米的结石完全溶解可能需要连续服药约6个月左右;而介于0.5至1.0厘米之间的结石,则可能需要长达一年的药物治疗。因此,口服溶石的过程相对较长,通常需要持续服药至少6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