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疾病,大约半数患者在其一生中可能并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该病有时会引发类似于胃部不适的消化系统问题,如中上腹或右上腹部位持续性胀痛、嗳气以及对油腻食物的厌恶感,这些症状在餐后特别是食用高脂肪食物后尤为明显,这是由于结石阻塞了胆囊管,进而引起剧烈的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
在严重情况下,胆囊结石可能导致胆囊组织坏死、穿孔,甚至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还可能导致胆囊功能逐渐丧失或完全失效。胆囊收缩时,较小的结石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从而引发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乃至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其中部分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病例的根本原因正是胆囊结石。专家指出,尽管胆囊结石危害较大,但采取针对性治疗通常能取得显著效果。
对于胆囊结石的处理,通常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无需手术干预;然而,一旦出现症状的胆囊结石,原则上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对以下没有症状(B超发现)的胆囊结石也应考虑手术:
胆囊结石,尤其是颗粒众多且直径较小的类型,容易滑入胆总管。当结石直径超过2.5厘米并且病史长达10年以上;或者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内充满结石以致胆囊萎缩;以及出现胆囊钙化或类似“瓷瓶”状硬化现象;特别是合并有胆囊息肉样病变,尤其是直径大于1厘米者;以及胆囊壁因结石而显著增厚的情况时,均提示存在较高风险。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之间存在着长期关联,病程越长,发生胆囊癌的可能性越大。事实上,患有胆囊结石者的胆囊癌发病率是无结石者的10至30倍,并且随着结石尺寸的增长,癌变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例如,直径达到3厘米的结石引发胆囊癌的风险相较于直径为1厘米的结石高出10倍之多。胆囊癌因其恶性程度极高,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针对胆囊结石的手术时机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择期手术:在未出现急性胆囊炎发作的情形下,可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手术。
2.急诊手术:在急性胆囊炎发作后,需要尽快安排手术。
3.亚急性处理: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先行抗炎治疗,病情稳定后再择期手术。
目前,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并取得领先地位。通过这一技术,大部分患者仅需一次住院即可完成手术,不仅大幅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其他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包括:
一些患者因症状轻微,长期被误诊为“胃病”进行治疗;
另一些患者由于对手术的恐惧或对疾病认知不足,不愿接受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盲目采取诸如排石、化石及碎石等方法,结果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
许多患者期望通过保守疗法来治疗胆囊结石,但专家强调,保守治疗仅适用于胆囊炎急性期(即抗炎治疗阶段)。
有患者提出疑问,既然肾结石可以通过碎石排石法得到有效治疗,为何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呢?原因在于胆囊结石与肾结石存在差异。在胆囊结石的碎石和排石过程中,结石极易堵塞胆囊管,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若结石进一步阻塞胆总管下端,则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管炎,这些情况有时后果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
同样,也有患者疑惑为何不能采用药物治疗。答案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确定,并且可能导致上述提及的严重并发症。
总结来说,“胃疼”并非一定是胃部问题,它可能是胆囊结石的症状表现;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应选择手术治疗;而无症状的胆囊结石通常无需手术,但依据B超检查结果,部分无症状胆囊结石也需进行手术干预;碎石、排石等保守治疗方法并不可取,以防造成更严重的病情恶化,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目前尚未发现针对胆囊结石的有效预防措施,不过养成规律吃早餐的习惯或许有所帮助。同时,坚持低脂肪、低蛋白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可能有助于减少急性胆囊炎的发作几率。